在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时,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一部专题片,片中周恩来、邓颖超纪念馆文物征集部主任李爱华女士介绍说:周恩来儿时就读的南开学校是由一位叫严范孙的老先生兴办的。当年,周恩来在全校作文比赛获第一名的卷子,也是由严老先生亲自点阅的。那么,这位严老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?
由于历史的原因,在推崇新文化运动的同时,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,现在很难找到有关严老先生的公开资料了。但从见到的有限资料可知:严老先生名修,字范孙(1860-1929)祖籍浙江慈溪,生于河北三河。清光绪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。先后任贵州学政、直隶学务处总办、学部侍郎、度友部大臣。严老先生思想开明,倡导新学,力主废科举,兴教育。1904年,严老先生偕张伯苓赴日本考察教育,回国后创办了天津敬业中学。辛亥革命后赴美。回国后筹办南开大学,并倾其所有,捐献出大量钱财和书籍。1929年3月14日病逝于天津。
严范孙先生,作为当时的著名学者和教育家,为中国文化和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,提掖了不少后学,培养了许多人才,其中包括后来一些政治、文化方面的领袖人物。周恩来总理幼年得其青睐便是突出一例。
除此之外,笔者还了解到严范孙先生与另两位中国文化名人的关系。
一、严范孙先生与许宝蘅先生。
许宝蘅先生(1875-1961)字季湘,号巢云,又号?庐、耋斋,浙江仁和人。光绪举人,任学部主事、军机章京。民国时先后任总统府秘书、国务院秘书长。1927年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副馆长,兼管掌故部。新中国成立后,1956年被周恩来总理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。许宝蘅先生题过“公理战胜”碑,教过单士元先生(故宫博物院著名专家),是我国著名学者、诗人、书法家。
许宝蘅先生比严范孙先生小15岁。两人曾同殿称臣。当时严老先生任学部侍郎。许老先生作学部主事。两人可算是老朋友、老同事。许宝蘅先生曾在光绪34年戌申(1908)五月初七的日记中,记载了严范孙先生那天在关于“学部奏驳修律大臣所定刑律草案一摺”之事中的表现,很生动形象:“严范孙、宝瑞臣两侍郎,向来依附新学,崇拜日本,就此草案出于日本游学生之手,不愿加驳……南皮席间言:‘诸君告不列衔,我当单衔具奏。’严、宝不敢立异……于是,严、宝乃输情于项城,欲为阻挠,后经蒙古相国将原稿略为修改,严、宝遂勉强附名。”这或许是对严范孙先生描写最具体,最直接的权威文字了。
二、严范孙先生与郭风惠先生。
郭风惠先生(1898-1973)又名贵?,字麾霆,号堞庐、又号不息翁,河北河间人。北京大学早年英文、法学双料博士,时有诗书画“北方健者”称誉,1919-1926年任教于“国立北京艺专”教过李苦禅、王雪涛。应宋哲元之邀,掌过绥远、察哈尔教育。“七·七”事变中协助宋哲元,张自忠等在卢沟桥与日寇血战,后遭通缉,流亡香江。张自忠曾“三顾”郭风惠,请其出山。郭风惠曾与傅增湘、章士钊、许宝蘅、吴北江等结成“?园诗社”,是其中坚。解放前夕,编著《宋故上将史略》、《张、赵、佟将军史略》。解放后,章士钊先生曾向周恩来总理举荐其作政务院参事。1956年,郭风惠与张伯驹等创立北京书法研究社。1964年,与郑诵先等在中央电视台首开电视书法教学,题写过《万水千山》电影片头,《来今雨轩》匾,《阜成门》匾等作品。郭风惠是中国著名学者、诗人、教育家、北派书画艺术的领袖人物。
郭风惠先生十八、九岁时获得的“北方健者”称誉,就是由严范孙先生称许的。对此,郭风惠先生在自己的诗集《风惠楼诗剩》自序中有明确记述:“18岁入北洋大学时,为诗乃日多,恒以稿投《大公》、《益世》各报,故识李芹香先生,相见亦只言诗,不及他语。继见严范孙先生,备承题拂,许为‘北方健者’……”
由上可知,严范孙先生与周恩来总理及许宝蘅、郭风惠二位先生之间,存在着良好关系。严范孙先生的爱国思想、进步的教育思想、严谨的作人、治学风范,确实给周总理及两位先生很好的影响,并由他们把这种民族的精神之光,泽被后世,使之绵绵不绝,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人杰。这位历史老人的不朽功绩,我们后辈学人应当知道、记住这些。
参考资料:
1、《许宝蘅先生文稿》(1995年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)
2、《风惠楼诗剩》(1940年上海出版)
3、《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词典》(1989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)